幸运飞艇开奖

学术动态

樊士博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三个更加注重”的思想意蕴与实践要求


摘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要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构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三个更加注重”既是作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体,也是分别指向改革系统性、结构性和协同性的联系体。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是用好已有改革经验的必然要求,也是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客观要求,更是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指南。科学理解“三个更加注重”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就要从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加以考量。面向未来,应在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支撑、标识等新提法、新论断基础上,坚持“三个更加注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三个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方法论

作者简介

樊士博,幸运飞艇开奖-幸运飞艇开奖结果 副研究员、纪检监察研究院副院长、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一招。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再次强调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的科学方法论,深刻揭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和目标旨趣。改与变如影随形,革与新一母同胞。改意味着变,革意味着新,改革意味着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就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2]既是综合性改革,则必须立足整体、把握重点、聚焦实效。简而言之,改革不是孤立行为,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那些关涉全局的重点领域改革,必须坚持“三个更加注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三个更加注重”,具有深刻的思想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从指导思想发展上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拔锚起航,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改革领域的系统集成,注重改革步骤的重点聚焦,注重关键领域的改革实效。此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沿着这一思路接续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政策演变上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改革文件都强调“系统、重点、成效”三个关键词。从推进改革的理论指导上看,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系统观念、突出重点等。因此,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秉持的系统观点、重点把握等方法,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较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当前阶段的改革复杂性高、关联度大,亟需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提炼新方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3]。尽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成绩,但要清醒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有鉴于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三个更加注重”科学方法论正当其时。


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围绕“三个更加注重”理论意义、方法意义、哲学底蕴进行了初步探索。杨明伟认为,“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既体现了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又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原则,是长期改革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深化了党对改革问题的理论认识[4]。王伟光认为,“三个更加注重”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方式方法[5]。赖先进认为,“三个更加注重”既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及其方法论的系统总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方法论上的鲜明特征[6]。张连起认为,“三个更加注重”体现了“上”与“下”的呼应,“点”与“面”的协调,“变”与“稳”的平衡,“实”与“时”的统筹[7]。董振华提出在贯彻“三个更加注重”上,应做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践观点[8]。张占斌认为,“三个更加注重”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方法论[9]。既有研究突出了“三个更加注重”的结构化阐释,强调了“每一个注重”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于“三个更加注重”的整体研究、系统分析尚未充分展开。学界关于“三个更加注重”指向“三个更好相适应”的思想意蕴研究多为一笔带过,尚未出现专论。基于此,本研究从现实缘由、理论定位、思想指向、行动理路等维度探察“三个更加注重”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法论意蕴,以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学理支撑,助力构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干的自主知识体系。




二、“三个更加注重”的提出缘由




变革基因深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从商鞅变法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王安石变法到维新变法,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因变而强的追求、向变求强的努力。变是世界上的最大不变,强调更加系统集成是为了呼吁人民群众重视改革,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10]“三个更加注重”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改革实践进行的深刻凝练和系统表达,蕴含着沉甸甸的思想分量和理论含量。


(一)历史维度:用好改革经验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经验提炼。毛泽东曾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11]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的改革影响后世,有的改革昙花一现,有的改革招致动乱,无论成败都提供了经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2]只有总结好历史经验,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开辟改革新前景。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13]越是改革进行到这种程度,越要注重从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三个更加注重”所蕴含的经验,对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具有重要启示。


“系统、重点、实效”三个关键词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实际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三个更加注重”不断被用于实践的见证。以城乡改革为例,最先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照。农业具有基础性,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显然这一改革路径坚持了系统观念,实现了重点突破,最终取得了实效。以改革开放的步骤来看,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从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开放沿江、内陆和沿边地区,均体现了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改革开放趋势。


此外,从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思想史角度也能够看出“三个更加注重”的内涵演变。邓小平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14]改革是全面的,就意味着改革必须遵循规律,坚持系统观念。江泽民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发生大的社会震荡。”[15]正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始终坚持渐进性原则,改革成效才能不断突破,而这种渐进性就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广度增加,实践对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鉴于此,胡锦涛要求:“我们要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继续坚定不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16]可见,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突出重点、注重求取实效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鲜活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三个更加注重”的重大论断,是对已有经验的系统提升,必须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加以理解。


(二)实践维度:应对重大风险考验的客观要求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改革的环境充满复杂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改革不能超然于环境,必须以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为条件,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改革就是为了规避复杂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邓小平曾深刻指出:“通过改革,要取得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14]160可见,改革也要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国内来看,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一帆风顺,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17]这一论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思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才能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顺利推进。“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锚定了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高在细致,成在落实。蓝图已经绘制,必须加倍努力。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三个更加注重”,预防系统风险、克服重点领域的风险,才能如期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目标。


从国际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局部冲突和地区动荡成为威胁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显性关键变量。世界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考验着世界政治发展。全球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增长,也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全新挑战。更重要的是,部分西方国家裹挟狭隘价值观念,秉持非此即彼的心态,对中国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进而破坏改革开放的进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超然于世、一厢情愿的世外桃源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坚持“三个更加注重”,处理好国外与国内的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三)制度维度:释放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也是最为成功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18]。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决定》要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目的就在于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其一,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要求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创造秩序,制度为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制度若要长久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体系化建构。在中国共产党建构的制度体系中,中国特色是关键表达,体制机制改革是促进制度释放效能的动力之一。1992年,邓小平在强调改革时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4]372建构一整套制度体系的设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的改革方法论。为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对制度建设进行了重点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512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此后,中国共产党沿着这一目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部署。制度事关全局性、系统性,有效与否是其评价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已有制度安排基础上,继续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努力。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立足中国发展的整体,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其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坚持“三个更加注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毅前行、踔厉奋发,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增强了社会活力。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改革不能漫无目的,必须有的放矢。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框架内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约束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第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框架,实现整个制度体系的最优化,切实做到系统集成。第二,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中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制度体系,展现改革示范效应。第三,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使制度更加符合基本国情。上述三点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之内理解“三个更加注重”得出的基本结论。


其三,只有坚持“三个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好坏,贵在看效果,重在察效能。相较于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社会发展上显示出极强的优越性。彰显制度优势,关键要通过治理效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既受制度本身科学性的影响,也受制度环境变化的限制。在制度环境中,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重要因素。追求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大化,要以制度之间的共识为基础。不同制度各司其职,才能在共识中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协同作用。因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的科学方法,做到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三、“三个更加注重”的理论定位




“三个更加注重”既指向改革的不同侧面,也实现了改革理念的融会贯通。“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强调改革的整体性,要求在全局视野下整体推进改革步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强调改革的结构性,要求在渐进变化中把握改革的合理进度。“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强调改革的实践性,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改革的最大共识。


(一)“三个更加注重”指向改革的不同侧面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性的要求,指向了对待改革的态度和观念。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正确认识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世界始终处在改革的通道中,当前中国始终处在变革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2]497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改革不是局部修补,而是要脱胎换骨、全面深化。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尽管新时代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整体性重塑和历史性成就,但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新老问题交叠出现,不仅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也增加了改革的关联度。难度增加的同时,力度也要加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部分,必须坚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要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结构性,指向了改革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决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整体安排、协调推进是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需要考虑改革的优先性问题,首先要改的是那些不得不改的、事关大局的领域。囫囵吞枣的改革只能造成“大水漫灌”,反而会影响改革的科学性,模糊改革的阶段性。根据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干事创业的环境不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会有所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呈现出按步骤、有阶段、依重点的规律。改革的对象是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结构和国家关系。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在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分清主次,优化改革过程。不同时期改革重点任务不同,多是按问题导向提出的,如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80年代国企改革和价格改革、90年代分税制改革、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13年以后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9]。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就是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发挥重点领域的示范作用,进而不断优化改革的过程。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要求中国共产党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性。在系统集成和把握重点基础上,改革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扎扎实实的效果,真正做到惠及国计民生。改革既要坚持问题导向,也要坚持目标导向。目标导向的一重含义就是求取改革的实效。改革的举措好坏、改革的力度如何、改革的步骤是否合理,最终都要从改革的实效中寻找答案。改革的实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进步;二是国家面貌更新;三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际上,人民群众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也是上述三个方面。可见,改革成效不仅关涉人民对改革的评价问题,还关涉国家与社会、政党与公民的和谐互动。评判改革好与坏、成与败的最终标准,就是实际效果,就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2013年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20]。改革成效,跃然纸上。《决定》科学评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成效,为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注重成效提供了参照。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二)“三个更加注重”是理念贯通的统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2]508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路径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抉择。坚持立足系统改,抓住重点改,盯着成效改,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三个更加注重”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本体。


其一,“三个更加注重”实现了价值性与工具性的契合。合理性的本质是人在长期社会发展中进化出的能力。有学者基于社会现实,强调了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揭示了目的与方法统一性[21]。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言,价值性旨在表达改革是为了什么,工具性昭示改革要依靠什么。“三个更加注重”在坚持系统观念的工具理性基础上,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理念旨归。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22]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1978年后的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了改革开放,旨在继续推动社会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4]135改革就是革命,就是为了革除与中国社会不相适应的部分。既然是革除与中国社会不相适应的部分,那改革就必须坚持做到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方法的科学认识。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突显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指向。2013年至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 500元增加到36 883元,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20]。改革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综上所言,“三个更加注重”实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政策工具箱”的有效扩充。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其二,“三个更加注重”实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3]50。可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考量和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重视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变革、社会进步的规律性认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三个更加注重”既强调把握关键环节,也强调系统观念,体现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其三,“三个更加注重”实现了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共生。改革开放事业起步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重点推进、坚持注重实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科学概括原有的改革方法论并在强调程度上更进一步,是顺应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三个更加注重”中的“更加”二字,彰显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强调在原有基础上巩固提升。这一点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中的“继续”二字相得益彰。在“继续”改革中突出“更加”,足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勇气,而这也体现了“三个更加注重”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三)“三个更加注重”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邓小平曾强调:“不要拒绝变,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14]73思想方法决定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突出重点,注重改革实效,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改革事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4]。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改革成就,清晰地证明这一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有效性,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科学总结这一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时,作出了程度上的强调,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三个更加注重”是重要思想方法,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科学处理改革中的复杂关系。时代在发展,改革不停步。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永在进行时。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三个更加注重”就是从中凝炼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中尤其重视“系统集成”。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谈到改革组织方式时,就用了“系统集成”[25]来表达全面深化改革的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握重点更是铺陈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之中。比如,他在论述科技改革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26]这些论述涉及改革的具体领域,是推动改革向实践转化的重要思想指南。“三个更加注重”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具体领域改革论述基础上高度凝练的结果,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


另一方面,“三个更加注重”是重要工作方法,诠释了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思想方法转化为工作方法,体现的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27]。一语不能践,万卷徒虚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三个更加注重”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既要做到综合性改革与领域性改革相统一,也要做到重点领域改革与总体改革任务相匹配,还要做到综合效果与长远效果相统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三个更加注重”的理论定位,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的宏阔历史视野。




四、“三个更加注重”的思想指向




《决定》强调:“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3-4。“三个更加注重”指向了“三个更好相适应”,分别从动力、制度与能力层面揭示了理论的逻辑链条。


(一)动力再造: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从马克思恩格斯最早的理论阐释来看,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以及生产资料。可见,生产力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必须注重系统集成、把握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识劳动的基础上,对生产力的作用进行了深刻揭示,他们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8]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然包含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容。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14]134此外,中国共产党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满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就包含“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生产力是一个系统,促进生产力提升同样需要遵循系统观念,而这也是“三个更加注重”的题中之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脱节,甚至是冲突,阻碍社会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是自成体系的两个部分,又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动力保障。生产力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就是为了革除制约生产力的因素。从中国社会的整个系统、改革的重点领域以及成效突破上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改革走向深处的重中之重。为促进生产力形态跃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力再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显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心和信心[29]。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决定》要求:“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3]10。显然,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系统论指导下坚持重点突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确证。从传统生产力走向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三个更加注重”中促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配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好动能储备。


(二)制度保障: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三个更加注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法论,要在遵循系统性基础上,不断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又决定了法律、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在政党政治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主要面貌体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动中,尤其是上层建筑展现出的制度形态、文化价值形态、法律模式等内容构成了世界打量观察本民族发展的窗口。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包含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深刻意涵。为了提升效能,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互动中,需要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做到从全局把握,形成整体观照。


为进一步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适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三个更加注重”为方法导向,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变革的努力。从上层建筑中的法治层面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法治昌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畅通无阻。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决定》进一步打通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强调“探索区域协同立法”[3]30。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从上层建筑高度保证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尤其体现在通过法治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这些改革举措坚持从系统出发,既有重点的把握,也有实践的延续,鲜明彰显了“三个更加注重”的科学方法论。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层面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政治期待。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厚植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基础。《决定》抓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要求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加强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这些举措体现了上层建筑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改革,彰显了“三个更加注重”的理论可贵。从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层面来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深入。《决定》要求“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32。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现实。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可见,立足整个社会大系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应当始终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的科学方法论。


(三)能力提升: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国家治理是政党能力的体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三个更加注重”能够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现象的复杂程度,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依靠改革化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方法论,既是改革策略的展示,也是能力的表现。改革不是政党治国理政的单向决策,而是政党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体系与制度体系关系密切,治理能力受社会参与的深刻影响。社会力量充分参与,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一个成功的中国将成为一个在保持经济高度增长的同时设法保持了总体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国家。”[30]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发展,但改革也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就势必从治理能力入手。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多元主体。故而,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三个更加注重”,将治理放到社会发展的大场景、大视野中予以考虑,并且应当突出重点,提升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利于更好推动社会发展。首先从功能上看,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决定社会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转型、社会变革提供制度基础。政治整合与国家认同构成了国家建构的两面[31]。全面深化改革,要不断释放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各种要素的活跃度,进而完成社会的政治整合,最终形成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更加注重”要求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及时关注社会实际变化,不断促进重要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推动社会更好发展。其次从结构上看,国家治理能够在政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互动中稳定社会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建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得到优化,社会面貌实现巨大转变。显然,这是在坚持“三个更加注重”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最后从方式上看,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合作互动中,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精细化治理新路。社会是一个复杂整体,国家治理更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五、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的行动理路




坚持“三个更加注重”不是悬于空中的口号,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政治,做出了更加科学的安排,为2035年实现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三个更加注重”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场域,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主要抓手,要根据国际局势变化主动作为,要坚定不移发扬钉钉子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2]。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促进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33]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3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提出了若干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较之于党的二十大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战略性支撑、鲜明标识等方面提出了新表述新论断。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三个更加注重”,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


其一,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有利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党的十四大作出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认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物质基础[3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已有实践上,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这一论断基础上,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作用。在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将法治表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发展经济、完善市场、货物流通,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良法善治的过程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正是因为遵循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安排和重点任务,中国共产党人才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问题,这也是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的表现。


其二,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有利于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19世纪前,人类技术进步的速度不超过0.05%,意味着每1 500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但是过去的200年,技术进步率达到1.5%,是19世纪前的30倍,意味着每50年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36]。可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7]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科技、人才表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升级。在科技革命愈演愈烈的情势下,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目的是在协同中找到攻坚克难的方法。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深入展开的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有利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基础,为进一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优势。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支撑。


其三,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有利于擦亮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封闭不得人心,僵化死路一条。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至今仍警醒世人。一个民族的发展决不能缺少参照,更不能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改革开放包括改革与开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体,有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国内与国外的互动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三个更加注重”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开放中的历史成就。“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实践中注重系统优化。“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实践中抓住要点,实现突破。重点改革,能够取得重大成效。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至2022年,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以人民币计连续10年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吸引外资规模近5 000亿元,处于近10年来的高位[38]。比如,从中国出口的“老三样”转向中国出口的“新三样”,就是利用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现。“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就是要切实发挥出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中的实践效能,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39]“三个更加注重”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反映出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践观点的深刻哲理,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要在顶层设计上做好系统性文章,以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和重大问题为提纲,切实发挥经济改革的牵引作用,实现重点突破,进而做到握指成拳、聚沙成塔、效果集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切实防止四面出击、分散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必须把政策落实、求取实效放在关键位置,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扎扎实实的成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在“三个更加注重”方法论原则下作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进而实现整体性推进。面向未来,改革仍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的科学方法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新篇章,保障中华号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4-05-01(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09.

[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

[4]  杨明伟.“三个更加注重”深化了我们党对改革问题的理论认识[N].学习时报,2024-08-02(1).

[5]  王伟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4(14):4-8.

[6]  赖先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N].学习时报,2024-05-17(1).

[7]  张连起.从“三个更加注重”中“找准星”[N].人民政协报,2024-05-23(5).

[8]  董振华.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6):26-30.

[9]  张占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改革推向前进[N].经济日报,2021-07-24(10).

[10]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35.

[11]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3.

[12]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1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38-739.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1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4.

[16]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8.

[1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84.

[18]  蔡昉.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1978—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6.

[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见证重大改革决策——改革亲历者口述历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9.

[20]  数据见证新时代伟大成就(新数据  新看点·特别报道)[N].人民日报,2023-12-13(6).

[21]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44.

[2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

[2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

[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10.

[2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95.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1.

[27]  李忠杰.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J].国家治理,2024(11):3-4.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

[29]  刘庆莹,张莹.面向共同富裕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演绎与培育路向[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3):77-87.

[30]  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2.

[31]  安德烈亚斯·威默.国家建构:聚合与崩溃[M].叶江,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

[32]  蒲清平,马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进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0.

[3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27.

[34]  谭敏,吴阳松.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理论谱系与实践进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2):82-94.

[35]  朱忆天,朱浚.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要义及推进路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4-08-04].//kns-cnki-net.proxy.xyftkj.com/kcms/detail/50.1023.c.20240723.1051.002.html.

[36]  张维迎.市场与政府[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15.

[3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

[38]  上半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4.2%(新数据  新看点)[N].人民日报,2024-07-15(1).

[3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4.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专项课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底蕴与实践根基研究”(2024VSJ004);武汉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课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监督理论的学理阐释及实践证成”(whtz202404)

引用格式:樊士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三个更加注重”的思想意蕴与实践要求[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5):90-103.